“聊聊这一年:教育医疗就业养老 开心事多多”
本报记者杨文明
1986年出生的敖元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小儿子出生4个月就问:“不工作、不撒尿的钱从哪里来? ”然后开始工作。
丈夫每天熬夜到工地打工,但因为有了孩子,青元淑为年感到幸福。 丈夫一天200元的兼职收入,是家里的第一收入来源。
次子太小,青元淑不仅想照顾孩子,还得找工作。 “幸好云南连心社区护理服务中心为我们提供了过渡性的就业帮助。 从我家走过去也就两三分钟,工作时间也比较灵活,关键上班的时候可以带孩子。 ”。
敖元淑的事业,首要负责公益互助店的服装、鞋子的整理、销售。 这些衣服是热心人的无偿捐赠,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 “一套衣服鞋子也就10元左右,多的话一天能卖200多双。”
很多时候,她会背着不满一岁的儿子去附近的户外劳动力市场卖衣服。 “最近因为太冷了,孩子手脚粗糙,带着孩子在店里,每个月可以领取1000多的补助金,对家里也有帮助。 ”
青元淑的故乡是贵州盘州,小学毕业来到昆明打工,到现在已经15年了。 昆明是她的第二个家。 “但最终还是要回去的,家里的老人老了,我们回去照顾老人。 ”
敖元淑喜欢笑,但她并不烦恼:“老板英语不太好,所以想给他报英语辅导班,但是太贵了,负担不起,想买电脑自己学习,但是钱不够,只好等到明年。”
敖元淑的,她说,整体很幸福。
制图:蔡华伟
编者:年在向我们挥手告别。 每个人的年龄都有不同的故事和回忆。
十九大报告保证了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快速发展中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这一年大家是怎么度过的? 衣食住的变化是什么,有充实的获得感吗? 关于明年和今后,还有那些期待吗? 本版与本报“碰头语”的实验室合作,通过6个故事进行盘点和展望。
农村年轻人孟宝磊
镇上也有我们的房子
王超霍亚平
“新车到手了,第二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拿到了新车的钥匙,孟宝磊很高兴。 这是今年他送给自己的第二个“礼物”。
7年前,来自河南周口的农村年轻人孟宝磊从部队退伍,独自来到郑州。 “不工作的时候吃馒头,喝凉水,好几次都想回老家,为什么想见爸爸妈妈?” 回想过去,他百感交集。
依靠农村孩子的勤奋和温厚,孟宝磊很受郑州舞蹈学校的喜爱。 能力突出,不久就被委以重任做管理层的工作,他很珍惜,所以做得很好。
工作稳定,收入不好,年春节,亲戚朋友在给孟宝磊介绍对象。 他和一个女孩关系很好,但结婚时女方父母一听说男孩没有房间,就让女儿撤退了。
“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想在郑州结婚工作,所以必须买房子。 ”。 今年年初东拼西凑,买了90平方米的房子。 这是他在郑州送给自己的第一个“大礼”。 一拿到新家的钥匙,这个身高1米80的乡下娃娃,兴奋得流下了眼泪。 “没想到这条街上有我的房子。”
很简单的装饰,他把妈妈接到郑州和自己住在一起,“有一次我出差晚了到家,看到妈妈做桌子的饭等着我,很幸福”。 对从农村来到城市战斗的孟宝磊来说,家是避风港。
谈起年的愿望,孟宝磊笑着说:“30岁还是单身,想早点见到她,一起努力我们的未来。”
免责声明:大公报业网是一个完全人工审核编辑的开放式分类目录网站,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