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调查显示收入影响教育诉求”
资料图:北京市学生参加机器人智能竞赛。 记者富田摄影
打开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的“盖子”
□城乡之间差异显著:农村地区校外支出占16.6%,城市地区校外支出达42.2%;
□平时农村和城镇差不多,但暑假期间,农村地区参加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时间平均为19.7小时,高于城市地区的13.7小时
□无论是学科辅修还是有趣的班级,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父母学历的提高,校外教育参与率也在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教育诉求的增长和市场力量的迅速发展,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个人化、家庭对多元化教育的追求,不同家庭的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享受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开始分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 家庭内外的支出结构是怎样的?不同家庭的教育负担率是多少? 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有什么区别?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的参加率和消费是多少?
日前,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北大财政所”)正式公布了国内首次专门比较家庭教育支出的大型调查——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结果(以下简称“调查”)。 该调查是年北大财政所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首次调查,调查包括0~3岁幼儿早教、3~6岁幼儿入园情况、6~16岁及16岁以上在校生读书情况、入学选择、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补助金。 调查范围包括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29个省、363个县,涵盖40011户127012名家庭成员,其中农村12732户、城市27279户、0~6岁和16岁以上在校生2.1万人、中小学在校生1.4万人
北大财政所希望借此研究打开我国家庭非学校教育支出的“盖子”,分析公共教育资源和市场教育资源双重配置机制下不同家庭面临的机会和选择、市场化的教育供给主体对体制内学校的影响,进一步推进相关学术讨论和研究。
从学前到高中的家庭教育年支出近2万亿元
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高,是教育总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下学期和上学期,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为19042.6亿元,占年gdp的比重达到2.48%,远远超过了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中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1.01%的结果。
2005年以来,中国的教育财政体制机制经历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来看,公共教育财政投入有所增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达到4.3%,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截至2007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1396亿多元,占gdp的比重为4.22%,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7%。 另一方面,根据官方统计数据,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年7492亿元,占gdp的比例为1%,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9.3%。
北大财政所教授王蓉认为,由于我国教育经费统计没有统计家庭学校以外的支出,从过去非财政性教育经费gdp在全国教育经费统计中所占的比例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一腿粗、一腿细”的评价值得商榷
一线城市和东北地区的家庭教育支出最多
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其中一线城市和东北地区最高,三四线城市仅为一线城市的一半。
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平均家庭教育支出为8143元,其中农村为3936元,城镇为1.01万元。 分阶段看,学前阶段全国平均为6556元、农村为3155元、城市为8105元的小学阶段全国平均为6583元、农村为2758元、城市为8573元;中学阶段全国平均为8991元、农村为4466元、城市为1.1万元的普通高中全国平均 农村1.22万元,城市1.82万元;中职全国平均1.07万元,农村9061元,城市1.14万元。
调查表明,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不仅城乡之间有很大差异,而且地区和城市内部也有差异。 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平均家庭教育支出为例,按照东中西地区的划分,东北部地区最高,为1.1万元。 西部5567元,东北部的一半左右。 东部地区为8657元,中部地区为6382元。 在城市,按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1.68万元,二线城市1.12万元,其他城市7037元,占一线城市的一半以下。
义务教育阶段公共财政的投入减少家庭之间的差异
家庭平均教育负担率(指每年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编者注)不仅在城乡之间,也因家庭条件而异。 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家庭对教育的诉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开始分化,普通高中阶段不同家庭对教育的诉求相对统一。
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全国家庭生平均教育支出负担率为13.2%,其中农村为10.6%,城市为14.3%。 分阶段看,上学期学生平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0.7%,农村为8.4%,城市为11.7%; 小学阶段平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0.4%,农村为7.5%,城市为11.9%; 中学生平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5.2%,农村为13.6%,城市为16%; 高中阶段,普通高中生的平均家庭教育负担率为26.7%,农村为30.9%,城市为25.6%。
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家庭一年的支出总支出水平将家庭从低到高分为4组,支出水平最低的组的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4.7%,接近全国平均的城市家庭教育负担率。 根据孩子母亲的教育水平将家庭分为5组,家庭教育负担率根据母亲的教育水平从10.2%到16.1%,整体上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同样根据家庭一年的支出总额将家庭分为4组,最低组家庭生平均学前教育负担率为16.6%,最高组为8.8%; 根据孩子父母的教育水平,没有上过大学,学前教育负担率为8.1%至12.9%。 从普通高中来看,按照家庭支出水平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4组,负担率为42.1%至22.1%。 按照孩子家长教育水平从低到高的顺序,负担率为33.5%到24.6%。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差异较大,学前阶段最低和最高的两组家庭之间相差7.8%,高中阶段相差20%。 这种差异证明在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较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财政投入确实减轻了家庭负担,减少了不同家庭之间的差异。
另一方面,家庭对教育也有歧视的诉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会增加。 学前阶段也有同样的倾向。 与学前和义务教育不同,普通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率主要受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经济水平和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支出所占比例越低。
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教育占家庭教育支出的1/3
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比例很高,达到了家庭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 家庭教育支出结构有很大的城乡差异,地区间和城市内部差异不大。
此次调查重点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 家庭教育支出分为校内教育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两部分。 校内支出包括学费、杂费、其他选择性、扩展性在内收钱。 家庭在校外的支出包括家庭在线从组织或个人那里购买的教育类产品和服务 这包括学科类、有趣类的校外培训。
在前阶段,家庭生均校内支出占生均教育总支出的88.8%,校外支出为11.2%; 在小学阶段,校内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占38.3%; 在中学阶段,校内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7.5%,校外支出占32.5%; 在普高阶段,校内支出占教育支出的73.3%,校外支出占26.7%。 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家庭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城乡之间有比较显着的差异,地区间和城市内部差异不大。 以小学阶段为例,校内支出平均为4761元,占家庭平均教育支出的61.7%。 校外支出为2957元,占38.3%。 从城乡来看,农村校外支出所占比例为16.6%,城镇校外支出所占比例达到42.2%。 分东中西地区来看,校外支出所占比例不大。 最高的东部地区为42.1%,最低的中部地区为34.1%。 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37.2%和36.3%。 从城镇内部来看,差别也不大。 最高的二线城市分别为44.2%和44.4%,其他城市平均为38.8%。
大约一半的中小学生参加过校外教育
调查显示,中小学学生校外教育整体参与率为47.2%,参与校外教育的学生平均费用约为5616元。 据各学区在校生规模推算,全国校外教育领域总体规模达到4580亿元以上。 在小学阶段,学科类和有趣类的校外教育占家庭校外支出的86.9%,中学阶段占81.3%,普高阶段占87.3%。 可以说,家庭的校外支出大部分都投入在校外教育上。
从学科类校外教育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学科类校外教育参与率为37.8%,其中农村为21.8%,城市为44.8%。 从省份来看,参与率最高的地区超过60%,最低的地区不到20%。 学校期间每周平均参加5.4小时,时间最长的省每周超过7小时,时间最短的省每周不到3小时。 暑假期间,每周平均参加14.8小时,时间最长的省份每周超过25小时,最低的一周不到10小时。 平时农村和城镇的差别不大,但暑假期间农村地区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时间平均为19.7小时,比城市地区高13.7小时。
从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费用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平均为5021元。 小学阶段的费用为4139元,中学为5426元,高中为6288元。 农村费用1580元,城镇5762元。 从有趣班的校外教育来看,全国中小学生有趣班的校外教育参与率为21.7%; 农村为5.4%,城镇为29%。 从省份来看,参与率最高的地区接近50%,最低的地区不到10%。 上学期间每周平均35小时,暑假期间每周平均74小时。 参加有趣班级校外教育的学生平均费用约3554元,农村1692元,城市3694元。
从参加率、参加时间、费用也可以看出,家庭在选择校外教育方面,以学科和应试为中心。 另外,从家庭背景来看,无论是学科辅修还是有趣的班级,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提高,参加率都在提高。 同样,随着父母学历的提高,校外教育参与率也在提高。
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学校内外享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分化
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家庭在教育系统内部的支出,特别是在公立教育系统内部的支出减少,开始统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资是统一的。 收入差距越大,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对教育的诉求越大。
在公立教育体系质量无望的情况下,一方面收入较高的家庭转移到民间教育市场,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免费政策实施后,公立学校偏向于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家庭对教育的差异化诉求在公立教育体系内得不到满足。 如果当地私立学校发达,这部分家庭会选择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学习,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服务群体很可能越来越分化。 在可供选择的私立学校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家庭还可能选择将孩子送到课外补习班,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以外获得的市场教育资源的分化。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享受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开始分化,从而产生了新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市场化的教育提供者对以前流传下来的体制内学校有影响吗? 这对学生和家庭又有什么影响?
(魏易作者是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免责声明:大公报业网是一个完全人工审核编辑的开放式分类目录网站,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