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技革新何以燃起“燎原之火””
2月6日,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举办的“科学岛之春”社区春晚,院长匡光力透露,集成炉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刚刚在合肥建成。
科技创新爆炸的巨大生产力,让合肥“跨栏跑”,实现了新常态下的“调速不减势、量增优”:十八大以来,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 年gdp突破7200亿元,增长8.5%。
创新成果“花开”
2004年被明确为科技创新试点市以来,合肥市不断更新科技身份标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正朝着国家创新的发源地目标前进。
仅过去一年,合肥科技创新就出现了亮点:被称为“人工太阳”的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潘建伟团队取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成果,将实现世界第一个洲际量子通信。 汽车变速器、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打破海外垄断…
年10月,江淮汽车首次推出自主研发的液冷技术,实现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的重大突破,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温度可以控制在10℃到35℃之间,即使在零下30度的超低温环境下也可以正常充电,”江淮汽车副社长、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严正表示。
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并非独有。 新年伊始,科大讯飞再次喜讯:与哈佛大学的联合实验室在斯坦福大学发起的机器阅读理解行业权威评估中再次登顶。 其所在的“中国声谷”,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应用的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去年产值超过500亿元。
免责声明:大公报业网是一个完全人工审核编辑的开放式分类目录网站,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