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追回被薅植物标本 当事人是山东一副教授”
徐馆长整理回收的标本
11月21日,现代快报刊登了“大学老师‘蚕食’中山植物园珍贵标本”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 11月22日上午,现代新闻记者再次来到南京中山植物园。 标本馆负责人表示,事发次日丢失的7件标本全部被追回。 据悉,12件标本因该事件受损,“被吞噬”的标本有山东某高中的1名副教授和2名学生。 律师表示,当事人的行为已经涉嫌盗窃。
记者跟踪
当事人顺行了7个标本,12个标本受损
22日上午,现代新闻记者再次来到南京中山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在工作台上,7个材料袋放在7个不完整的标本上,分别写有不同的植物学名。
据标本徐馆长介绍,11月上旬,山东某高中副教授许某准备调查禾本科植物的标本。 15日,许带着学生来访。 “我们多次向他强调管理规定,反复证明标本不得损坏,不得随意从标本中取样。 ”徐馆长表示,许某等一行3人在调查标本过程中多次发生“与正常调查研究标本不相称的行为”,工作人员多次提醒,但尚未修改。 第二天上午,工作人员在检查某个看到的标本时,发现多个标本破损,立即停止了检查。
16日上午,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徐某当场归还了3个采样材料袋,交上了写有54个植物学名但未采样的空袋。 当天下午返还了4袋样品。 迄今为止,教师和学生3人共计对7袋进行了擅自采样,分别属于7种不同的植物标本。 据徐馆长介绍,此次损伤标本多达12份,其中严重损伤4份,中度损伤5份,轻度损伤1份。
馆方回应
具体损失正在判断中,不是道歉就可以了
据现代快报记者报道,这12件损伤标本中,历史最悠久的是1934年在河北省采集的牧草和1935年在四川省采集的牧草,受害最大的是1953年在黑龙江省采集的“雅库羊茅”。 受损标本中还有1985年在美国采集的“苇状羊茅”,这是该馆与美国交换的标本,非常珍贵。 标本缺失了,还能修复吗? 据标本业者称,由于叶子和种子的花序没有被揉捻,用胶水贴好后,用针线缝补,还可以修复。
徐馆长表示,事发后,馆方向该副教授学校通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将与此事进行进一步调查”。 此后,徐某本人也曾多次道歉。 但标本是国家财产,是基础科学研究资料,不是表示道歉处理问题。
免责声明:大公报业网是一个完全人工审核编辑的开放式分类目录网站,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