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回收8万块城砖 可维修约3公里明城墙”
去年11月,南京开始了散落的城砖“颗粒返仓”行动,向明城墙砖和提供有价值线索的市民提供现金奖励。 截至目前,市民提供的城砖线索近300条,比较有效的新闻94条,回收城砖约8万元。 这些城墙将用于修复明城墙,可以修复约3公里的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原真性最高的城市城墙。 城墙是南京的文化名片,每块城砖的后面,都有镌刻历史的、岁月的记忆。 至今为止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大量的明城砖流失到民间,很遗憾。 现在,文保部门革新保护方法后,拼历史拼图,让更多的市民进入文保队列。 传达心情,继续历史的记忆。
有趣的是,提供线索、捐赠城砖的市民中,不仅有“面熟”的文保志愿者,还有很多“陌生人”。 他们喜欢的不是奖励,而是与保护城墙有关的仪式感。 为身边的城市效力、留下历史印记的“文化参与感”让市民感到自豪。
创新保护方法,让民众有文化参与感。 文物保护,在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让普通人参与,可以更好地阅读历史,阅读文物背后的文化记忆。
文化财产的保护,以前总是让人感到专业而深奥。 其实,文物只有受欢迎,才能生气。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被誉为“网红”院长,是为了积极推动他“活着”,“发声”凝固的历史,让观察者体验,让更多人了解故宫,了解历史。
在我国,仅不可移动文化财产就有76万处,但分散在各地、未被登记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财产更是难以计数。 文物保护不是“一些机构”的事,需要各方合作,从我做起。 保护文化财产有时只是举手之劳。 通过市民的参与,可以越来越了解文化财产,越来越害怕历史,让历史变得更加温暖。
免责声明:大公报业网是一个完全人工审核编辑的开放式分类目录网站,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