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制造“东北狼”记三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团队”
北京1月8日电题:大国打造“东北狼”——记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队伍
记者张素
“我们是‘东北狼’的小组。 ”。 大连理工大学现代制造技术科学研究小组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 这个“东北狼”有30个核心成员,来自材料、力学、机械、控制等行业。 这9年中,他们3人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
2008年,团队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等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年,小组组长贾振元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年1月8日,贾振元等人获得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三次获奖都是处理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原理和相关技术,有关联,更有区别。 ”。 贾振元对记者说。
今年获奖的项目被称为“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高质量高效加工技术和装备”,从源头处理被选为航空空、航天、交通行业高端装备的新材料“碳纤维增强树脂类复合材料”是构件加工中的世界性课题。
“强度比钢强,比重比铝轻,导电性能优于铜。 ”贾振元表示,以碳纤维为强化相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材料和结构整体易于同时制造,可以减少连接,成为航空空、航天、交通等行业高端装备减重增效的优选材料。 但是,传统的加工方法容易发生毛刺、撕裂等损伤,影响性能,“毛刺、撕裂会使疲劳寿命和拉伸强度降低9%到30%”。
国内外研究缺乏系统的共性基础理论,国际通行方法是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多次实验针对加工效果改进古来流传的工具。 中国科学家得不到实际经验,“中国制造”受制于人。
例如,复合材料占机体的比例是衡量航空空飞机先进性的重要指标,空中客车a380为25%,波音787为50%,中国国产支线客机arj仅为2%。 但是,中俄共同开发的远程广角客机c929的目标是“超过50%”。
“科研工作一定要为国家的重大诉求服务。 ”。 贾振元说想在短时间内跑在领先位置。 “如果没有基础研究,你是无法超越的”。
该科研团队决定突破以前流传下来的金属等质材料切削理论体系的束缚,开辟并建立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 多亏了队内的交叉融合和国家项目的经费支持,他们终于啃下了“硬骨头”。
“我们必须弄清楚损伤是如何发生的,整个研究过程是有挑战性的,往往需要经过数百次实验。 ”小组成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福吉回忆说,一些实验进行了半年也没有什么进展。 但是,由于领导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曲线很少”。
最终,贾振元团队明确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去除机理和损伤形成机理,提出了比较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论,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型,实现了“源创新”。
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先利用它的器皿。 研发团队在基础理论上取得较大突破后,反过来进行应用实践研究,发明了3种9系列的制孔、铣削等工具。 他们发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质量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开发了13台数控加工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贾振元表示,新开发的技术装备和工具将从2007年开始应用,将复合材料的加工损伤从原来的厘米、毫米级减少到0.1毫米以内。 这些工具的寿命是进口工具的2~7倍,价格只是后者的四分之一。 也有以前不能加工,或者只能手工加工的装备,但现在正在进行低损伤数字加工。
我记得小组成员、大连理工大学的高航教授,有一次向公司宣传刀具。 对方说:“如果能当场连续加工100个孔,我们就会接受。” 结果,他们用刀具在复合材料板上打了100个洞,得到了客户的信赖。
据不完全统计,上述装备和工具授权发明专利27项、软件版权3项,发表论文54篇,相继应用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公司,是中国航空航天许多重要型号重要复合材料构件的高质量加工。
是“东北狼”,他们也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使命。 以该队伍为主要骨干建立了国家级辽宁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自行主导对接当地老厂,把科学研究做到了国家需要的地方。
免责声明:大公报业网是一个完全人工审核编辑的开放式分类目录网站,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