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内雕塑被摸成“秃顶” 车站:多数人因好奇”
地铁站的雕刻碰上了“秃顶”吗?
地铁国家图书馆站长表示,站内客流量大的雕塑表明,乘客不容易接触工作人员
前几天,有网友报道说,地铁国家图书馆站的雕塑头经常被行人触摸,所以头好像已经“秃”了。 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地铁国家图书馆站看到,有乘客伸手接触雕塑的情况。 国家图书馆站长表示,雕塑从2009年建站时就存在,确实有乘客路过时“触摸”了雕塑。 很多人出于好奇心,通常孩子很多。 但是,车站客流量很大,工作人员也难以阻止。
报纸:地铁站内雕刻“秃顶”
最近,一位网友表示,地铁国家图书馆站的车站大厅里摆放着两件雕塑艺术品“坐”和“摔跤”,雕塑“摔跤”的头顶已经接触到底色,反射出闪闪发亮的投影光。 在等车的5分钟内,很多人会来触摸雕塑的头部,即使人流相对减少,接触雕塑的人也很少。 这件事引起了许多网民的关注。
北新闻记者是网友提供的照片,雕刻“摔跤”的小人头的颜色明显和身体其他位置不同,看起来像金色,像是“秃顶”。
现场:雕刻的头10分钟内被触摸了3次
12日,北青报记者在国家图书馆地铁站的车站大厅看到了这两尊雕塑。 这两个雕塑不大。 算上台座的约一半高度,分别在地铁站的a、b口方向和c、d口入线后20米左右的位置,左右站在地铁4号线和9号线换乘所需道路的两个台阶的中间。
在雕塑头上的位置,本来的颜色是深褐色,但已经摸人退色,露出里面的底色,被灯光照得闪闪发亮,还能反射来自车站内的灯光。 雕刻下面,一个公告板上写着雕刻的新闻。 这两件雕塑艺术品分别被称为“坐下”和“摔跤”,是国内知名艺术家在2008年创作的。 两座雕塑都被刮掉了,但比“摔跤”的雕塑更闪耀,引起路人的关注。
北新闻记者注意到许多乘客在通过雕塑时没有停留,但也有乘客在通过两座雕塑时伸手触摸,或用手指刺伤后离开。 北新闻记者统计了白天闲暇时和晚上下班高峰两个时间段分别摸雕塑的人数,10分钟内,两个时间段分别有3名乘客在街上摸过雕塑。
车站:很多人出于好奇心,孩子很多
下班回家的白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每天下班都会开车经过这里。 每次看到这两个雕塑都习性地摸,自己为什么也会情不自禁地摸? “每次工作结束都很着急,不是特别想碰,但可能是路过时雕刻的形状很可爱,有兴趣想碰一下。”
除了匆匆路过之外,还有个别乘客特意停下来注意雕刻,一位学生风格的男性“坐下”在雕刻前停留了很久,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特意蹲下来仔细看了雕刻的新闻,说:“这个雕刻的形状很特别,所以,
地铁国家图书馆站长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两座雕塑从2009年建设伊始就放置在车站内。 “地铁站离国家图书馆很近,为了给站内带来文化艺术的气氛,我们在站内布置了这两种有特色的雕刻艺术品。 ”。 地铁清洁工每天打扫两个雕塑。
站长说,他三年前调到国家图书馆时,这两座雕塑已经褪色,上面经常可以看到留下的指印,但“地铁站每天的人流达到10万人以上,所以过去的乘客非常多,要阻止管制也不容易。” 据他们说,许多人接触雕塑是出于好奇,其中小孩比较大。 很多人都能接触到雕刻,但从来没有人破坏过这两个雕刻,所以也没有修复过雕刻。
乘客:希望大家能珍惜这些作品
许多乘客表示,自己也有试着触摸,但稍后想想,这种行为是不好的。 美术学院的学生乘客对北青报记者说,因为自己是雕刻相关的专家,看到艺术作品变成这样很痛心。 “艺术家把作品当做孩子一样对待。 不仅是我,作者也应该更痛苦”。 他还说,大家都很珍惜这些展出的作品,希望用眼睛欣赏,而不是用手欣赏。
(文/本报记者王天琪实习记者张曜麟拍摄/本报记者袁艺谋提供/朱先生)
免责声明:大公报业网是一个完全人工审核编辑的开放式分类目录网站,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